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5-01-18
 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为2024年12月2日,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的示范区线跨拦路港大桥建设有序推进,这是目前国内市域铁路最大跨度无砟轨道连续混合梁桥。中新社发 钟鑫旺/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面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蓝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2024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9.5%。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前11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25.3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较2023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前11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8.2%。中欧班列稳定通畅运行,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2024年开行1.9万列、运送货物207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0%、9%。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持续巩固,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41万亿斤,比2023年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保持在30%左右,“中国供给”在世界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综合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1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楼市交易更趋活跃。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存量债务化解扎实推进,目前我国政府负债率在70%左右,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进,金融领域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41元,同比实际增长4.9%,高于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88亿人,覆盖全国98.5%的人口。截至11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6亿人、2.46亿人、3.04亿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服务供给不断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超41万个。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全面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认清问题,又要找准机遇;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是发展和前进中躲不过也绕不开的。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披荆斩棘中不断成长壮大。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是1990年以来“最低纪录”,其中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速为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4%。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可能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新一轮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壁垒明显增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降息周期,跨境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可能加剧国际经济金融市场波动。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仍然较多。全球贸易仍具备较强韧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将达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增长3.3%,2025年全球贸易额预计将再创新高,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发展新空间。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23年的41.2%,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43.2%。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重大前沿技术加速迭代,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深度变革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难度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消费内生动力偏弱,投资增长面临制约,出口困难增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具备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的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稳居世界第一。图为2024年12月2日,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的示范区线跨拦路港大桥建设有序推进,这是目前国内市域铁路最大跨度无砟轨道连续混合梁桥。中新社发 钟鑫旺/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全面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蓝图。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2024年前11个月民间投资(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7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9.5%。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前11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8.9%,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25.3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较2023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前11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增长8.2%。中欧班列稳定通畅运行,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2024年开行1.9万列、运送货物207万标准箱,分别增长10%、9%。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持续巩固,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41万亿斤,比2023年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加强,能源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稳定保持在30%左右,“中国供给”在世界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综合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1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两个月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楼市交易更趋活跃。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正在有效缓解和管控,存量债务化解扎实推进,目前我国政府负债率在70%左右,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持续推进,金融领域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941元,同比实际增长4.9%,高于经济增速0.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88亿人,覆盖全国98.5%的人口。截至11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6亿人、2.46亿人、3.04亿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服务供给不断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超41万个。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科学全面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坚持“两点论”,既要认清问题,又要找准机遇;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是发展和前进中躲不过也绕不开的。我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披荆斩棘中不断成长壮大。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是1990年以来“最低纪录”,其中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速为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为4%。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可能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新一轮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壁垒明显增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主要经济体陆续进入降息周期,跨境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可能加剧国际经济金融市场波动。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仍然较多。全球贸易仍具备较强韧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贸易额将达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增长3.3%,2025年全球贸易额预计将再创新高,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发展新空间。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比重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23年的41.2%,预计到2028年将升至43.2%。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重大前沿技术加速迭代,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深度变革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难度加大。国内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消费内生动力偏弱,投资增长面临制约,出口困难增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具备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经济发展的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政治保障坚强有力。“两个确立”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大力量,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