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减燃煤、降能耗,北京市能源结构加速转型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2-07-01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能源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大力推进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设施建设,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设施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区域能源合作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用能品质显著提升。

能源结构变迁 五年有了这些新变化

电力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

2017年,北京市外受电通道10条20回路,输送能力约2000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99.959%。到2021年底,外受电通道增至13条28回路,输送能力增至3400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99.995%,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供电可靠率达到世界一流。

保障冬奥会成功举办,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高质量完成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电力保障任务。

初步建成多源多向燃气供应体系

2017年,北京市建成六大供气通道,门站接收能力约1115万立方米/小时,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尚未建立。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形成“三种气源、七大通道、10兆帕大环”燃气供应格局——

  • 门站接收能力增至1315万立方米/小时。

  • 建成唐山LNG应急调峰保障工程,新增储备能力1.92亿立方米

  • 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建成一期工程,形成储备能力约4.4亿立方米。

扎实推进清洁供热改造

2017年,北京市煤炭消费总量约490.5万吨,燃煤锅炉供热面积约1262万平方米。到2021年底,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削减到135万吨左右,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城镇基本实现清洁供热。

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

2017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169万千瓦,占全市装机容量约13.8%,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约12.1%,外调绿电规模约52.8亿千瓦时。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43万千瓦,占比提高到18.1%,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重达到19.8%,外调绿电规模大幅增加到194.7亿千瓦时。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全球最大机场综合能源系统,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70%以上,建成全国民航业规模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和国内首个飞行区跑道旁铺设的光伏系统,成为全国应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机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地源热泵综合能源系统。

不断推进区域能源合作

近五年来——

  • 张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500千伏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创造12项世界第一,形成北京电网交直流混联新格局,助力北京冬奥会100%绿电供应。

  • 建成南蔡—房山、蔚县—门头沟等500千伏送电工程。

  • 投运涿州-房山热电长输供热管线工程,实现涿州向房山跨区域供热。

  • 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等周边省区市开展多层次能源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深化转型不松劲儿 继续书写新篇章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大力推进“减煤、稳气、少油、强电、增绿”。到2025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新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品质持续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持续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设施能力

积极推动张北-胜利(锡盟)特高压通道建设,形成环北京特高压环网。到2025年,外受电通道达到18条37回路、输电能力增加到4300万千瓦,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

提高燃气供应保障能力

推动京津冀输气管网互联互通,加快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建设。到2025年,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多源多向气源供应格局,城市天然气管网日输气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北京市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4亿立方米。

完善清洁低碳城乡供热体系

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供热,持续推进农村采暖清洁化。到2025年,基本实现剩余农村散煤采暖用户清洁采暖,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

加大区域绿色能源合作力度

持续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加强与内蒙古、山西、吉林等地沟通交流,扩大绿电进京规模。到2025年,力争外调绿电规模达到300亿千瓦时。

未来,北京市持续深化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实现首都能源安全韧性、绿色低碳的美好蓝图,让我们共同期待越来越清透的“北京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