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走进工商业主战场,阳光电源如何成为“全能选手”?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5-04-11

文/孙一凡


随着136号文的落地,储能在电力改革的深水区迅速崛起,分布式储能与工商业储能正成为撬动电改的关键支点。工商业用能成本高且波动性大,园区型储能得以迅猛落地,从当初“强制配建”的辅助角色,逐渐进化到“自主配置”的价值主体——储能不再只是政策导向,更是市场化运营的核心抓手。


与此同时,国际绿色法规(如CBAM、电池法案)与国内能耗管控“双推力”叠加,让高耗能企业必须快步拥抱零碳园区。


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以及绿电直连的试点推进,零碳园区俨然成为储能最具落地价值的试验场:在这里,绿证、CCER等环境权益正与企业的新能源项目效益深度绑定,能否统一管理绿色价值,甚至影响企业的竞价策略。


面对这一系列变革与挑战,储能产业已不再局限于单体电池或简单设备供给,而是向生态化、系统化全面迈进。电化学系统、电力电子、EMS、数字孪生、碳资产管理……多维度融合方能助力企业真正落地零碳方案。


换言之,未来的储能企业不仅要懂电池,更需深谙电网逻辑、能碳系统以及产业链协同之道,才能在价值驱动的零碳浪潮中破风前行。



“一个电池柜”难解困局




2025年3月5日,在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工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的指令尤为醒目。这意味着随着碳达峰节点逼近,工业园区建设零碳排放体系的政策脉络已然清晰。


所谓零碳园区,核心在于构建基于清洁能源的高效能源网络,并实现各产业形态在碳排放上的协同与循环,其成败的基础,在于是否能够持续、稳定、低成本地获得绿电,分布式光伏与工商业储能,则被视为园区用能的关键骨骼。


中国各区域资源禀赋各异,不同工厂的能耗结构和运营模式也千差万别。譬如在内蒙古等风电富集地,集中式风场与光储系统可在园区内部实现大比例直供绿电;而沿海地区虽看似拥有海上风电潜能,却往往受到电价、并网规则等掣肘。


正如阳光电源工商业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曹伟在4月11日北京储能国际峰会工商业储能专题PhD Talk上所言:安全、高效、长期主义是工商业储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他强调阳光电源始终从客户价值出发,回归场景需求,提出工商储储能场景解决方案理念,认为除了做好产品,还要做到适合工商储多元化场景的解决方案。


例如,阳光电源今年最新发布的工商业255CS系列产品方案,在光储融合场景具备“交流耦合”和“直流耦合”模式;针对大工业场景推出“专为大工业”而生的835CS系列产品;为高耗能园区打造“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在限电频发区域,则以储能为核心构建离网备电方案,保障稳定供电;此外还有针对小微商业场景的100度电产品方案、大型用户侧场景下的5000度电产品方案。




当下零碳园区在规划落地时,往往忽视行业属性(流程工业、离散制造)和区域差异化条件。能源使用方式、碳排布特征各不相同,园区内光储系统、储充网络等也需要针对性地调整电网架构和运营策略,并非一个“工商业储能柜”就能通吃所有场景。


阳光电源的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针对园区、微电网及大型工业等多元化应用场景,精确匹配电网架构与运营策略,全面优化多种能源形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该方案不仅提升了能源使用的效率,还通过深度整合数字化技术,平衡客户的经济型和绿色发展需求。


对此,阳光慧碳总经理周文闻认为:“未来零碳园区的标准配置是‘源网荷储碳’的深度协同。企业需积极布局碳管理并推动低碳数字化转型,借助碳市场的‘价值杠杆’来优化电力调度,在碳市场与电力市场协同融合中占据先机。”


以阳光产业园为例,该园区依托阳光慧碳iCarbon能碳平台,对光伏、储能、充电桩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调度。借助高度集成的可再生能源网络,每年可产生超600万千瓦时的光伏电力,并计划在2028年实现园区用电全部来自绿色能源。


这份实践经验同样延伸至海外市场。作为全球装机量领先的储能企业,阳光电源在欧美等地区落地了多种“光伏+储能”项目,熟悉不同电力市场的运营规则,通过“海外市场机制+本地场景耦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闭环。


在电力系统薄弱的东南亚与非洲,则更需要“光伏+储能+应急供电”一体化方案,降低自然灾害对生产安全与供电稳定的冲击。对此,曹伟指出:“全球用电基础极不平衡,唯有针对性地组合光、储、集成与电网调度,才能在多场景中做好方案的定制与落地。”





重塑储能盈利路径




聚焦产业一线,各地对工商业储能的补贴政策“含金量”愈发十足。重庆铜梁区、广东深圳福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补贴标准已达到0.5元/kWh,江苏、浙江部分地区更是突破0.8元/kWh,而山东、浙江(大工业)、上海(大工业)、广东、海南等省市的加权电价差也超过0.7元/kWh,为工商业储能繁荣提供了实在助推。


但当前行业实现良性发展任重而道远,工商业储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低质量产品和服务进行低价竞争,产品兼容性较差。


近期浙江温州对5成项目进行了“消防安全整改”;杭州出台《杭州储能消防审查通知》,若无法通过“消防关”,工商业储能甚至无法备案。


当电力市场的复杂性正以指数级速度攀升,储能企业的竞争思路也悄然生变。在过去,凭借低成本电池“打天下”似乎就能分得一杯羹,但如今,数字化与智能化才是提升盈利能力的关键引擎。


进一步思考,设备层面的改进仅是入场券,真正决定未来成败的,是各厂商在实时数据、收益模型与云端运维等多维度深度布局。


以阳光电源推出的Power Bidder电力现货交易辅助决策系统为例,其年度电价预测准确率达90%左右,正是对AI技术赋能储能系统的最佳注解——当数据、算法、平台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储能行业的盈利逻辑和竞争格局也随之迎来新的篇章。


这意味着AI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正从“可选项”快速演化为“生存刚需”。曹伟认为,电力交易本质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捕捉可预见的盈利机会,而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操盘方式已无法平衡“预测不准、决策不优、风险难控”等难题。


AI的介入,让储能系统实现了从“经验定价”到“算法定价”的跃迁,大胆预测,未来三年内,不具备AI交易能力的企业或将被主流市场淘汰。


可以预见,工商业储能正从过去单点盈利的“卖电”或“削峰填谷”,走向多主体协同的“生态共赢”。第三方聚合运营(ESOP)、虚拟电厂(VPP)的规模化落地,为储能项目的投融资和收益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使得储能从单纯的硬件部署升级为可持续的系统化价值网络。


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阳光电源在工商业储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技术创新、场景深耕与安全引领,通过全栈自研与全球化布局形成差异化壁垒。其产品方案目前成功应用于全球超1000个项目,助力工商业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