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替代房地产的 新万亿风口起航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5-06-20

两年前,笔者就曾多次提示过零碳园区相关机会,曾发表过多篇文章


零碳园区,万亿风口


数千亿资金涌入!23个零碳园区案例汇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吹响了新的零碳园区建设的号角,替代房地产的新万亿机会出现。


2025年,随着“零碳园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承载国家“双碳”战略的载体,正式站上万亿级投资的风口浪尖。

一、国家战略:从政策蓝图到落地冲锋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短短数月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为重点任务,标志着零碳园区从概念探索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即将出台,计划2025年在全国启动300个国家级经开区试点,覆盖能源、建筑、交通全领域。

地方政策加码竞速:

• 江苏率先发布《(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对新建园区最高补贴5000万元;

• 山东、四川等省明确2027年前建成省级示范项目,每省试点15-20家;

• 浙江、广东将园区减排纳入政府考核,探索碳配额激励。

政策工具箱全面开启:除直接补贴外,入驻企业可享“三免两减半”所得税优惠(前三年免征,后两年减半),绿色债券、REITs等金融工具同步赋能。

二、万亿市场:绿色经济的爆发引擎

全国超1.5万个产业园区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值,却消耗全国40%的能源,排放超30%的碳。传统高耗能模式难以为继,零碳改造成为产业升级的“胜负手”。

市场爆发路径清晰:

• 核心设备需求激增:2030年光伏+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达490.8GWh,带动逆变器、电池等设备投资超410亿元;

• 衍生服务崛起:碳资产管理、绿电交易、ESG认证等服务市场同步扩容,未来或贡献园区收入20%;

• 全球市场占位:2025年全球零碳园区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中国占比超40%,2030年中国市场投资规模或达2.3万亿元。

三、技术破局:三网融合重塑能源生态

零碳园区的内核是构建“能源网+产业网+数字网”三网融合的生态系统,其技术突破已在标杆项目中验证:

1. 能源重构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通过“风光氢储”闭环实现100%绿电供应:80%由本地风光直供,20%通过智能电网交易。北京潞电实验园区采用交直流混联网架,绿电消纳率达85%,碳排放下降65%。

2. 数字赋能
美的合肥工厂应用iBUILDING平台,将产品碳足迹核算周期缩短85%,费用降低80%;固德威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源网荷储”协同,年收益率达15.8%。

3. 难点攻坚
储能与CCUS(碳捕集)成本仍是关键瓶颈。当前储能度电成本仍高于传统能源,需通过钙钛矿光伏、全钒液流电池等技术创新降本。

四、区域竞速:差异化发展路径成型

东部沿海以技术赋能主导:苏州工业园实现100%绿电覆盖,上海金山高新区打造“氢能+光伏”双驱动模式,青岛中德生态园融合绿色建筑与低碳产业链。

中西部能源基地依托资源禀赋:青海海西州“风光储氢”系统绿电占比超90%,四川天府新区通过“林业碳汇+生态修复”抵消碳排放。

新兴试点探索特色场景:雄安新区从规划阶段嵌入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厦门推广分布式光伏与碳积分兑换社区模式。

对普通人的机遇同样可观:新能源工程师、碳核算师、ESG咨询等岗位薪资涨幅超30%;园区内绿电运营商、储能设备龙头企业的股票与绿色债券成为投资热点。

当鄂尔多斯的戈壁荒原崛起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零碳园区已不仅是技术试验场,更是重构产业逻辑的新范式。它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型,更将成为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争夺话语权的战略支点。

盐城射阳港的风车叶片划破晨雾,转动的剪影里,一个时代的能耗密码正在改写绿电奔涌的脉搏,终将擂响新工业文明的战鼓。


未来十年,产业竞争法则已然改写:零碳者生,高碳者汰。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园区围墙内重塑中国经济的基因。万亿风口已至,你我皆在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