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杯酱香拿铁,再看看瑞幸与茅台的节能答卷

发布者 | 中标研 2023-09-06

9月4日,瑞幸咖啡上线贵州茅台联名咖啡“酱香拿铁”,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刷屏朋友圈。


咖啡与白酒打破次元壁,酱香拿铁成为“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中老年的第一杯瑞幸”。上架仅一天,酱香拿铁单日销量超542万杯,销售额破亿。


今天,我们不谈这一宇宙级营销,来聊聊茅台与瑞幸的节能之路。


图片


白酒企业的能耗困境


长期以来,部分白酒企业采用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粗犷的管理以及使用落后的工艺设备,导致白酒企业大量二氧化碳和废弃物排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白酒产量741万千升(65VOL),消耗标煤88.92-163亿千克,换算二氧化碳排放量108-199亿吨。


白酒的生产工艺流程涵盖原料系统、糖化系统、发酵系统、包装系统等,高度依赖能源的平稳供应和多品类能源的综合利用。当前,制酒企业的能源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能源系统与其他各环节缺乏有机联动:制酒过程中,能源系统作为生产辅助系统,与糖化、发酵、包装等生产工艺系统缺乏有机联动,供需不匹配,造成能源的浪费;


2.用能数据繁多,缺乏统一的监控平台:生产过程的非连续性造成用能负荷波动大,且各厂区、车间级的水、压缩空气、电、冷、热等多种用能数据缺乏统一的监控平台,多以人员线下抄表,月度能源报表统计为主,海量数据无法发挥价值,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


3.设备维稳难度大:制酒的特殊工艺性决定了能源设备多处于潮湿工作环境中,设备状态和运行情况无法实时评估,管控难度大、维保不及时,影响安全高效生产。


为攻破能耗困境,2022年,中国酒业协会完成了白酒、啤酒“绿色工厂”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启动了零碳示范产区、零碳示范工厂的团体标准制定。2023年,中国酒业协会开展白酒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及报告标准的研究工作。


在此背景下,白酒龙头茅台先行一步,在碳排放盘查的基础上,聚焦能源结构、降碳技术、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在双碳大考中交出一份优异的节能答卷。


茅台秘籍


在全世界最贵重的酱酒产区,茅台人如履薄冰,以“一失万无”的心态小心呵护着赤水河。


8月16-17日,丁雄军当选为党委书记。值得一提的是,丁雄军曾在2018年-2021年间任职贵州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这无疑为茅台集团注入“能源基因”。


在2023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上,丁雄军为贵州白酒高质量发展支招,绿色驱动便是他给出的“茅台秘籍”之一。在丁雄军的带领下,茅台集团多措并举,在提质增效的节能之路上硕果累累。


▌100%绿电覆盖


2023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首单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电使用量将达1亿度,且实现绿色用电100%覆盖。据此核算,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采购的绿电,将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平均每亩树林减排1.336吨二氧化碳折算,相当于植树7万亩。


图片


▌贵州茅台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2021年9月,茅台酒厂综合智慧能源一期充电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该项目是在茅台酒厂办公大楼西北角及公司办停车场各建设2台60千瓦直流快充充电桩。该充电系统可通过矩阵式功率分配单元对充电模块进行调用,每次充电时都会对车辆进行19个模型、27个维度的安全检测,同时构建了多角度、多维度、系统化充电的安全模型,在充电过程中对汽车的隐患做到可监视、可预警、可控制、可追溯,不到1个小时就可以充电80%以上。


在9月中旬,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又开始了茅台酒厂制酒六车间1号房分布式光伏建设,在10月正式投入运行。贵州金元将与茅台酒厂携手打造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智慧茅台”“绿色茅台”能源体系。


▌酒厂+光伏


2022年10月24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茅台酒厂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顺利竣工。据悉,项目安装容量约84.8千瓦,共布置320块轻质柔性组件。组件主要针对屋顶尺寸量身打造,厚度仅为3毫米,较常规单玻组件减重70%以上,不仅充分利用了屋面空间,还减少了屋面载荷压力。同时组件产品还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抗冲击、耐老化性能和防火要求,通过结构胶直接粘贴安装在建筑表面,无风揭风险。


无独有偶,酱香拿铁的另一位参与者瑞幸,也在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2022年12月,瑞幸咖啡(江苏)烘焙基地宣布动工开建。作为瑞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地项目之一,苏州基地将绿色低碳贯彻整个生产环节,全厂不仅采用多种节能方案,配置能源管理平台。还将大面积引入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进一步强化生产尾气无尘排放、热能回收利用,烘焙尾气使用RTO设备处理,有望实现废气“零排放”。按照计划,该厂将在2024年建成。


☼☼☼   ☼☼☼


在这场狂欢中,酱香拿铁好喝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二者在终端销售的攻城略地,心思显然不在于“多卖杯酒和咖啡”。


然而,火热市场的背后是“3060”的逼近,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对各个行业进行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升级的政策引导和强制已经成为主旋律。


山不就我,我来就山,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节能降碳都是二者行将致远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