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 中标研 2025-04-24
随着新政落地,光伏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文/徐进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
在“双碳”目标的光辉照耀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迎来爆发式增长,新增装机规模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24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已达8.87亿千瓦,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8.5亿千瓦左右,是“十三五”期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的5.67倍。然而,在“一路狂奔”的背后,我国光伏发展的“隐忧”不断显现,受益于需求上“井喷”,虽然产业总体规模屡创新高,但因产能扩张此起彼伏、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贸易壁垒不断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产能过剩日益突出,行业“内卷”不断加大,产业焦虑持续蔓延,新一轮全球大洗牌正在开启,整个行业正处于期望与焦虑的交织中。“十五五”将是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期,光伏发电又将何去何从?未来已来,乾坤未定,大家皆是“黑马”。对此,本文拟对这个问题提出“十大畅想”,以期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畅想之一
新能源全面入市
会让光伏“减速”吗
今年新春伊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联合发文(即136号文),决定推进新能源全电量入市、实现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这将重塑光伏发电的发展逻辑,标志着保价又保量的光伏“铁饭碗”正式“打破”,必然对未来光伏电站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快速提升,因其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的出力特点,对电网调度和运行安全带来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在投资成本持续走低以及装机占比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光伏补贴退出市场、电价交由市场决定是不得不做出的“痛苦”选择,也是汲取海外成熟经验的正确决断。
136号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光伏行业的格局,市场竞争核心从“资源争夺”转变为“能力跃升”,以前那种“占山为王”粗放型开发模式已被市场大潮淘汰了,光伏发展将转向能“掐”会算、精打细算、运筹帷幄的集约化发展路子,把更大精力放在发电效率提升、交易能力提升、成本管控加强等核心能力培养上,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捡到篮子都是菜”,简单粗暴的直面竞争将减少。
总之,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发展新能源的决心和初心是始终如一的,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虽然增长速度可能会降低,但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提高了,重在高质量发展。保持定力,练好内功,努力跨越行业周期,才是唯一正确的应对之道。
畅想之二
“十五五”光伏会成
第一大装机电源吗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光伏发展最快的时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不断加快,业已形成全球最完整产业链,并在各环节上都保持领先地位,装机总规模接连超过风电、水电,从2021年第4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火电的装机水平。202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预计迈过10亿千瓦“大关”,成为煤电之后第二个迈入10亿千瓦台阶的电源品种,远远超过“十四五”确立的装机目标。
从新能源角度看,近五年风光发电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但光伏发电装机增速明显要快于风电装机增速。截至上年年底,全国范围内已有青海、湖北、山东、江苏、宁夏、安徽、湖南、黑龙江、新疆、吉林、西藏、甘肃、河北、广西、海南共计15个省份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成为省内第一大装机电源,其中青海光伏装机达3631.7万千瓦,超过电力总装机的一半,成为首个光伏装机超过半壁江山的省份。
受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影响以及外部环境生变制约,在项目盈利前景不明朗和经济评价模型未清晰的情况下,光伏发展步伐会有所放缓,“宁可不做也不贸然上马”成为部分光伏开发商无奈选择。预计“十五五”前两年,光伏难延续“十四五”后三年的火爆行情,但随着市场逐步明朗,地方政府产能配套等附加条件放松,非技术成本降低,光伏又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因此,即便按最保守估算,如果“十五五”期间光伏发电装机新增规模仍保持“十四五”期间的新增装机水平,那么预计到2030年我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将达到20亿千瓦上下,超过火电的总装机水平(预计在16亿千瓦以内),成为全国第一大装机电源。
畅想之三
光伏产业链
“内卷化”会被破解吗
近几年,随着国内产能不断提升,加上美欧的“贸易大棒”联手挥来,导致光伏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内卷的行业,真正非“卷王”莫属,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光伏“四大件”在内的全产业链都出现严重过剩,产能占全球总产量80%以上,让光伏行业处于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发展阵痛期,对行业和企业造成的伤害甚至要远大于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双反”、2018年三次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波动影响。
实际上,造成行业“内卷”根本原因是产业无序扩张和盲目发展。过去几年,在光伏装机增长预期和地方政府大力引资的双重驱动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一哄而上,产能一路狂奔,引起市场供需错配失衡,产品竞争日益加剧,只好通过“卷价格”“卷品质”“卷服务”求得一线生机,导致产品库存高企、价格持续下降,大大压缩利润空间,让企业不堪重负,陷入亏损“泥潭”难以自拔。这种“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内卷”对行业“有百害而一利”,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十五五”成为整治“内卷”的关键时期,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多方协同、“三端”发力:从政府端来说,要切实规范政府招商行为,杜绝不合理干预政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协会端来说,强化行业自律,牵头制订行业公约,抵制非理性价格战;从企业端来说,要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筑牢产品“护城河”,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真正形成破局突围之势,这也许正是光伏行业凤凰涅槃、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畅想之四
TOPcom、HJT、BC
将形成“三足鼎立”吗
前不久,天合光能宣布其研发的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组件产品峰值功率达808W,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实际上,HJT技术并非唯一高效电池技术,TOPCon和BC(背接触)技术同样在快速发展,转化效率屡创新高,三种光伏技术之间确实存在激烈的竞争,并且各有自己的“霸主”把持(TOPCon为晶科能源、HJT为天合光能、BC为隆基绿能),形成了“三国杀”竞争格局。
从技术特点看,三种技术各怀有独自“绝技”与“破绽”:TOPCon作为一种成熟的N型硅电池技术,先天优势是具有庞大的产能规模,且兼容现有PERC产线,进入门槛低,已占据市场主流地位,但工艺复杂度较高;HJT技术优势在于较好弱光响应、高转换效率、简单工艺流程,使其在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不足之处在于需要重建生产线、当前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化生产面临挑战;BC技术以其高效率、较低生产成本以及量产化方便,且能兼容TOPCon、HJT等技术形成叠层,被认为是未来5~6年内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缺点是工艺较复杂、技术门槛高。
总体来看,尽管截至2024年底,TOPCon电池产能已超过800吉瓦,市场占有率超70%,目前已完成主流技术替代。但随着HJT和BC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强力推广,使得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充满不确定性,预计“十五五”期间,HJT组件市场份额将超过30%,组件效率将突破30%;BC技术因其效率和成本优势,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主流技术。究竟谁将来最有希望“执牛耳”,仍有待于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与考验。
畅想之五
分布式光伏会
告别“野蛮生长”吗
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政策的驱动下和“整县推进”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国分布式光伏迎来了发展“黄金时代”。截至2024年底,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3.7亿千瓦,占全部光伏发电装机42%。其中,2024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1.2亿千瓦,占当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43%;发电量达3462亿千瓦时,占当年光伏发电量的41%。分布式光伏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暴增,带来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分布式光伏高渗透率对本来较脆弱的农村电网安全带来隐患,接网消纳成为制约发展难以迈过的“坎”;发电高峰与电价低谷的时空错配问题日益突出,不可避免会形成量高价低的“剪刀差”;一些项目在备案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严重,亟待规范和整治。
今年伊始,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新政,对出现不合理现象予以坚决纠正和严格规范,加上新能源全面入市带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标志着分布式光伏发展进入到市场化新阶段,预示着分布式光伏开发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对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范化管理、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十五五”时期分布式光伏有望告别以前那种“野蛮生长”状态,更加注重规范化管理和有序开发,以确保分布式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畅想之六
融合发展会成为行业
突破的“新利器”吗
基于光资源使用上的便利性和光伏发电应用上的灵活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与不同行业在应用场景上跨界融合趋势愈发凸显,“光伏+”场景不断拓展,诸如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林光互补以及光伏+建筑、光伏+氢能、光伏+交通、光伏+储能等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我国经济的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无限可能,成为光伏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光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光伏度电成本一直呈下降态势,已低于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成为最具经济性的能源,给光伏跨界融合提供了新机遇、带来了新空间,不仅在“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等方面展现担当作为;而且在光伏+5G基站及大数据中心、“光储充”“光氢氨醇”一体化应用、零碳园区建设、低空经济开发等特殊场景的综合开发模式上也大有用武之地。
总体来看,“十四五”是光伏融合发展的夯垒筑基,“十五五”有望成为光伏融合发展的全面开花结果时期。因为伴随着“光伏+”等模式逐步成型,融合发展势必成为光伏拓展业务的“新利器”,尤其是AI兴起将为光伏跨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拓展上的便利,光伏+新模式更加“百花齐放”、应用场景更加形式多样,光伏产业必将再次创造出一片“新天地”、迎来属于自己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成为推动光伏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坚强保障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畅想之七
海上光伏的“新蓝海”
会如期到来吗
随着我国海工技术不断跃升,海上光伏近年发展备受关注。实际上,光伏从陆上走向海上,背后逻辑与风电基本相同,在于土地的稀缺资源对光伏规模化发展的制约。我国海上光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专家预测,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超过1.8万公里,理论上可开发海上光伏项目的海洋面积约71万平方公里,可安装海上光伏超亿千瓦。如今,我国海上光伏已迈出第一步,正处于由试点示范迈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过渡阶段。
相较于陆上光伏,海上光伏开发“门槛”有“四高”:一是对支架与浮体的要求高,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抵御恶劣海上环境的冲击;二是对光伏组件的要求,需要具备更高的耐候性、高效率和长寿命等特点,能够经受盐雾、强紫外线的浸蚀;三是对输电系统的要求高,需要选用防水、防腐、耐高温的特种电缆,并确保电气系统具备良好的接地和防雷措施;四是对运营维护的要求高,需要配备更加专业的安全防护设备和救援设施,以快速应对突发事故的发生。只有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才能确保海上光伏电站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
随着我国用海权逐步规范和光伏技术水平提升、建设成本降低,“十五五”期间海上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发展的“黄金期”,并通过与海水养殖、海上制氢、淡水制造等产业有机结合,共同打造海上光伏融合发展的新范式,以实现开发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除现行的装机模式外,半潜式、柔性组件的漂浮式光伏能有效突破深水区应用瓶颈,将成为海上光伏开发的主流。
畅想之八
光伏行业将迈入
“大洗牌”时代吗
有人说,光伏产业就是个政策市。现正面临产能、政策、市场、贸易的四重绞杀,投资产能无限扩张,补贴政策刚性退坡,市场价格一降再降,贸易壁垒越垒越高,全产业链处于亏损状态就见怪不怪了。当供需严重错配、政策红利异化为“催命符”,这场看似由政策多变引起的产业变局,实则是市场客观规律对非理性扩张的残酷清算,可谓“大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一个行业出现全面积亏损,预示着新一轮洗牌就必然加速到来。近两年有不少中小光伏企业不堪重负纷纷宣告破产或被兼并,大量问题上市公司退市,跨界企业黯然离场,还有一些大厂被迫宣告减产以降低亏损,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出来混的都是要还的”。但真正的“风暴”还没有到来,当今年“531”抢装潮的窗口期红利退出,光伏企业洗牌有可能进入更深水区,需求侧再次面临“高空跳水”,而且在未来1~2年愈发激烈,整个行业又将经历一轮惨痛的行业周期洗牌。
个人认为,只有经历残酷的市场洗礼,才有凤凰涅槃重生,才是一个产业再次浴火重生的开始。“十五五”期间光伏企业需要真正面对大变局之下关键在于如何苦练内功,如何“精耕细作”,打造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当潮水退去,唯有摒弃赌徒心态、努力培育核心能力,才能在这场生存马拉松式比赛中笑到最后。光伏行业不会消失,但市场游戏规则早已悄然改变。光伏的未来,永远属于那些把“命”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的长期主义者。
畅想之九
“负电价”会成为
光伏项目新常态吗
曾几何时,被称为“电老虎”的电力上网出现“负电价”真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这种情绪现在确实出现了,而且绝非偶发事件。前有2023年五一期间的山东、后有今年春节的浙江,都曾出现较长时间的现货市场“负电价”。在新能源装机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负电价”这一“新现象”就逐步走进了大家视野。虽然“负电价”在我国还不常见,但在新能源装机占较高的欧洲电力市场早已习以为常。
出现负电价,既是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必要过程。对光伏项目而言,负电价是指在电力供过于求的某段时间,光伏运营商为了将发出的多余电力卖出去,不仅不收取费用,反而需要向电网企业或电力用户“倒贴钱”,以消纳冗余的电力。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电力现货交易市场,但实际影响有限,因为光伏发电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只要“负电价”损失不超过弃电损失,光伏运营商就有动力参与交易。
我国新能源预计在“十五五”时期仍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风光装机规模将达30亿千瓦左右,其中光伏装机占2 /3上下;风光装机占比将超过电力总装机的50%,在电力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放开新能源全部电量价格由市场形成的大背景下,如果电网调节能力没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导致光伏大发与用电高峰的时间错配难题进一步凸显,“负电价”现象更加司空见惯,成为光伏项目运营过程中的“新常态”。
畅想之十
“全球造、全球卖”
真是“续命丹药”吗
光伏作为我国出口“新三样”之一,在国内产业“内卷”日益严重以及外加特朗普“二进宫”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大环境下,倒逼光伏企业“出海”之潮更加激流勇“出”,把触角伸向全球,从东南亚到中东、从非洲到欧洲、从北美到南美,到处“挪窝”,分散布局,以规避中美贸易战和高税率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害。我国光伏产业正从“中国造、全球卖”向“全球造、全球卖”的格局加快转变。
实际上,光伏“出海”并非易事,需要面临多重挑战,诸如贸易规则的限制、人文环境和法规差异、政府更迭与政策不确定性、碳关税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风险,可谓险象环生,让企业应迎不暇,稍有不慎将血本无归。需要进行统筹考虑、细致谋划和审慎权衡,以免因策略失误而影响长远发展。
“十五五”是我国光伏企业实现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阶段,也是光伏产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全球光伏市场格局逐步分化的背景下,如何锻造自己的“杀手锏”并长久保持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才是关乎光伏企业直面全球竞争格局突变、求得发展壮大的首要问题。对此,光伏企业在布局海外时,需提前谋好产业布局,更要强化生态链融合,真正实现从1.0的产品出海到2.0的“全球造”。从这种意义讲,光伏“出海”并非寻找“续命丹药”,而是找到企业全球成长的“成功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