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 中标研 2015-12-14
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又进一步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加。因此,碳排放的控制已成为世界各地的一个重要选择,许多国家都开始尝试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碳减排审计”应运而生,成为各全国关注的焦点。本文中,将以什么是碳审计展开话题,接着将介绍世界各地碳审计研究的现状,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碳审计我国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碳审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碳审计是用来衡量个人或者企业的温室其他排放的具体情况。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的碳审计,承担着为企业和政府检验和验证碳排放的承诺实现情况的责任,是对碳排放管理活动独立监督和评价的一种行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增长,然而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得温室效应加速发展,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
2013年以来,我国多个省市出现了较为强烈以及持久的雾霾天气,二二氧化碳过度排放便是造成雾霾的一大原因。因此中,作为经济发展中的而一个新兴国家,促进低碳减排势在必行。 曹梅、郭晓莎认为:“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经济问题”。好的经济环境要有好的生态环境作保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不是区域范围内的,气体会逐渐扩散至污染地周边的省市,甚至是周边的国家,因此,环境污染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问题,而是世界的问题,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也会是世界范围内的,这种影响的波及,可能最终会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 “十二五” (2011年-2015 )计划中,明确指出,我国将把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3 %作为十二五计划的一个目标。可见,碳减排审计已经被提上日程。
二、英国碳审计研究实施情况
温室效应是全球性问题,温室效应的一个最显着影响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对温室效应及其关注。早在本世纪初,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便在英国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被提出。
(一)审计目标
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气出了低碳审计的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低碳政策、法规和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实施过程的遵循性;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低碳产品补助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低碳财税减免的真实性和效果性等等。
(二)审计内容
英国低碳审计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②:1、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2、低碳财税资金的审计监督;3、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
(三)审计成果
英国碳审计取得的众多成果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位于伦敦的贝丁顿零碳社区的成立。通过进行碳审计,能够准确的计算出社区内各个建造和运行环节的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很多降低碳排放量的发放和政策。并且英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低碳生活链,包括:零能耗的采暖系统、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循环利用的节水系统以及绿色出行模式。
三、中英碳审计实施比较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我国政府各级审计机关先后展开了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41
户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专项审计调查等环境审计项目③,碳减排审计在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晚,我国碳审计的发展和英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可变现为以下几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碳减排审计的中英比较
比较项目英国碳审计中国碳审计
审计方式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以单项审计调查为主
审计重点政策评估项目评估
审计范围较广较窄
信息披露审计结果公开披露审计结果较少公开披露
四、碳审计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启示
(一) 我国碳审计现状
近些年,在与日俱增的全球性碳排放和国际环保,碳关税贸易壁垒的多重压力下,促使我国将低碳经济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而且很可能将在日后负担一定的碳减排任务。低碳审计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视,然而碳减排审计在我国仍处在探索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
1.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缺少较完整的碳审计体系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其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发展较为完善,并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体系,为其碳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使得碳审计的理论与规范相结合。而在我国,由于碳审计起步较晚,赖以依存的环境财务会计较缺乏,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在我国碳审计不仅缺乏理论指导而且缺乏实践指导,理论与实务脱节。对我国学者而言,碳审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新鲜度,对于“为什么进行碳审计?如何进行碳审计?”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仍然模糊且亟待澄清,而构建碳审计标准、方法、绩效评价等一系列应用理论更是望尘莫及。
2. 公众对碳审计认知度较低
碳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方式,在我国民众中的认知度普遍较低。由于缺乏认知,部分企业便对碳审计的公正性产生质疑,更有甚者担心碳审计的开展可能会泄露其商业机密,出于以上考虑,是的部分企业从内心拒绝碳审计,不愿及时披露真是的待审计数据,最终造成审计取证难度的增加。
3. 开展碳审计的专业人才存在缺口
在碳审计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受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往往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开展碳审计,是的碳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碳审计的内容涉及到资金、技术、政策以及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只是,因此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但是目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经人员转变而来,专业知识掌握范围较为狭窄,审计结果可信度较低。
(二)碳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能要消耗的大国之一,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上,碳排放问题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这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碳审计在英国及其他欧美国家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得出如下启示。
1. 提高公民低碳意识,鼓励进行碳审计
碳审计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案例。美国通过将重点放在公民的生活方式上,从小小的生活习惯开始改变,是美国民众提高了低碳意识,从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丹麦开展
“气候公民”培训计划,并且成立专门的气候科学中心,用以宣传和普及节能知识。在我国,碳审计还处于萌芽阶段。在实施碳审计过程中的第一步应是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危机和能源危机意识。
2. 政府积极制定政策促进碳审计发展
第一,政府应尽快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碳审计理论准则;第二,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碳审计并对社会公开报告,对披露信息真实、合法、及时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循序渐进,最终,由鼓励政策逐渐转变为强制性披露政策。
3. 确定碳审计重点
我国应确定碳审计的重点,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审计标准。根据我国自身的切实需要,“十二五”(2011年-2015年)规划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3%的约束性指标。目前我国现代建筑的碳排放占了总碳排放的近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建筑物碳排放应作为碳审计的,这点可以模仿伦敦的贝丁顿零碳社区,结合我国建材的特点,分析现有的建筑物排放的温室气体,找出潜在的节能减排措施。
4. 加强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企业碳审计人员不但应具备的各种统计分析,测试的标准和方法,而且需要具备设计政策,技术,管理和其他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并且应具备根据企业能源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各种能耗指标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因此,培养审计复合型审计人才势在必行。